中药一号网 >>所属分类 >> 草药类中药材    清热类中药材   

刺苋菜

编辑词条

  刺苋菜,拼音读Cì Xiàn Cài,别名又称刺苋、野苋菜、野刺苋、假苋菜、猪母刺、白刺苋等,为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.,以全草或根、茎、叶入药主根长圆锥形,有的具分枝,稍木质。茎圆柱形,多分枝,棕红色或棕绿色。叶互生,叶片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4-10cm,宽1-3cm,先端有细刺,全缘或微波状;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短,叶腋有坚刺1对。雄花集成顶生圆锥花序,雌花簇生于叶腋。胞果近卵形,盖裂。气微,味淡。刺苋菜具有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,凉血止血的功效。

目录

刺苋菜的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

刺苋菜的功效

  【性味】甘、淡,凉。

  1.《滇南本草》:“性微温,味咸。”

  2.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甘,凉。”入肺,肝二经。

  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,凉血止血。

  【主治】用于痢疾,肠炎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出血,痔疮便血;外用治毒蛇咬伤,皮肤湿疹,疖肿脓疡。



刺苋菜刺苋菜



刺苋菜的作用

  1.痢疾,急性肠炎,泄泻等症:鲜野苋菜及根30一60克,凤尾草30克,水煎,一日2-3次分服。

  2.咽喉痛,扁桃体炎:鲜苋菜30一60克捣汁或水煎,然后加白糖或蜂蜜调服。

  3.尿道炎,血尿:鲜野苋根、车前草各30克,水煎服。

  4.毒蛇咬伤:速用野刺苋鲜根洗净捣烂,以温开水冲服。据福建资料称:本品对于五步蛇(蕲蛇)咬伤有效。对于溶血性蛇毒也有效,治法是用鲜草根或茎叶加白糖捣烂,敷患处,每日至少换药3次以上。

  5.痈疮疖肿:鲜叶加白糖捣烂敷患处,一日更换2~3次,同时用鲜根绞汁,以开水冲服。

  6.臁疮 (小腿溃疡):鲜菜捣烂,调和蜂蜜敷患处,包扎之,每日更换l次。

  7.对口疮、搭背、落头疽 (包括痈):苋菜叶、生鲫鱼适量,同捣烂,敷患处,每日更换2一3次。

  8.预防麻疹:鲜菜30~60克,水煎服。

  9.胆结石:鲜全草(绿茎较好)6两,猪小肠1段,水煎服,每日1次,连续服用 。

  10.痢疾:全草1~2两,水煎服。

  11.湿热带下:鲜全草或鲜根1~2两,银杏(去壳)14枚,水煎服。

  12.瘰疬:鲜全草或鲜根茎2~3两,水煎调酒服。

  13.牙疳:干全草烧灰研末,擦患处。

  14.湿疹:全草适量,水煎,加食盐少许,洗浴患处。

  15.蛇头疔:叶和蜂蜜捣烂敷患处。

刺苋菜的营养价值编辑本段回目录

  刺苋菜是老百姓十分喜爱食用的野菜,刺苋菜菜之所以为民间所喜爱,是因为从现代营养学来说,富有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能量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A以及维生素B1、B2和C等。所含的维生素A和尼克酸比茄果类蔬菜高2倍以上,钙的含量比菠菜高3倍,且又不含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草酸,含钾也很丰富。中医以为它能清热祛湿,尤其祛湿功效十分显著,难怪在广东民间十分推崇它作为暑日时大肠湿热的治疗之用。

刺苋菜的食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熏洗。

  苋菜头煲鲫鱼

  原料:

  刺苋菜头8两,薏米1两,鲫鱼一条(8两-1斤),猪骨两小块,蜜枣两枚,姜、陈皮少量

  做法:

  (1)刺苋菜头洗干净。鲫鱼、菜头和猪骨都要“飞水”(用水稍微煮熟,滤去水分)。薏米用清水浸泡30-60分钟。

  (2)开镬下油,把鲫鱼整条煎香。

  (3)把之前准备好的原料一起放进瓦煲里煲煮30分钟左右。



刺苋菜刺苋菜



  赤小豆刺苋菜头煲鲫鱼

  立秋与处暑过后的天气,广东民间谓之“争秋夺暑”之时,而中医谓之“长夏”,可以理解为夏日的继续。中医在养生上说“长夏”,并认为“长夏主湿,脾主长夏”,即“长夏养脾”。从今年立秋之后连续的台风雨就更证实了中医的这一养生的理念。因而今日靓汤宜以健脾利水的赤小豆、刺苋菜头煲鲫鱼,为了此汤更鲜美好饮,鲫鱼宜煎至微黄,且加入少许猪瘦肉,诸物合而为汤,共奏清热除湿、健脾生津之功,且老少皆宜。

  材料:

  赤小豆80克、刺苋菜头350克、薏米50克、红枣3个、鲫鱼1条、猪瘦肉50克、生姜4片。

  做法:

  各物分别洗净。赤小豆、薏米稍浸泡;刺苋菜头切段;鲫鱼宰洗净,煎至微黄,溅入少许清水。一起下瓦煲,加水2500毫升(约10碗量),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,下盐便可。为3-4人量。

刺苋菜的禁忌编辑本段回目录

  食物相克 

  苋菜禁忌与甲鱼、龟肉同食。 

  《广西中药志》:"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。"

  《福建药物志》:"根据民间经验,本品有小毒,服量过多有头晕、恶心、呕吐等副作用。经期、孕期禁服。"

附件列表


→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词条

上一篇斩龙剑 下一篇苜蓿

声明: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,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!

词条信息

已删除
此用户已删除
词条创建者
已删除
此用户已删除
最近编辑者

相关词条